某鉴宝活动现场
专家在鉴宝
24亿;7280万,最近,这两个数字频频见诸报端,前者是几位专家给一件假“金缕玉衣”的估价;后者则是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得到的专家估价。
其实,类似藏品估价的数字游戏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嘉宾乙估值200万,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伴随数字的疯狂,躁动着的却是观众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从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到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国内电视台无鉴宝节目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鉴宝节目所引起的混乱和争议,更在广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诚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想向鉴宝节目提出几个问题。
一问:究竟该由谁来鉴宝?
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看”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有人言假,有人出价惊人。一些节目还安排远观的现场观众也参与论真伪。
尽管众说纷纭,节目最终都会给出个唯一结论,下结论的无一例外都是电视台请来的鉴宝专家,他们中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是浸淫古玩市场的玩家或行家。这样一个看似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专家嘉宾是否就可以对文物做出鉴定,并进行估价呢?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
最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现“壶王”赝品,假“金缕玉衣”案以及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疑为学生习作等事件,让人们对参与鉴定文物真伪的专家生出了更多怀疑:当时都是怎么鉴别的?是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